敬小慎微出自刘安的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圣人敬小慎微,动不失时,百射重戒,祸乃不滋。”形容做事从一开始就非常审慎小心,对细小的事物也不马虎,告诉人们要注重小事小节。 “小者大之渐,微者著之萌。”细行、微末虽小,却能小处见大,小事小节上亦可知其品德品行。从《尚书》中的...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,载籍丰富,蕴蓄着无尽的宝藏。《汉语成语词典》中,有个“木人石心”的成语,形容一个人意志坚定,不为外物所动心。这个成语源自西晋时期的一个故事,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江南名士夏统。据《晋书·夏统传》记载,夏统幼年丧父,家里贫穷,侍奉母亲,以孝著称,与兄弟关系也很和睦。他经常早出晚归拾柴捡谷,寻求食物,...
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”是孔子在《论语》中对君子的要求之一,即君子应有坚定的信念、喜欢学习,一生坚守正道至死方休。《论语》容易背诵,但要在生活中践行书中的道理却不容易。明朝贤臣薛瑄,其在官场与学界的事迹,使同时代的人与后人纷纷以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”来称颂,他学行一致,求实致...
相传,北宋包拯过六十大寿时,寿礼一律拒收,并命他儿子包贵和王朝站在衙门口拒礼。可谁知道,第一个送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的太监。包拯对皇上送来的寿礼照样拒收。老太监便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:“德高望重一品卿,日夜操劳似魏征。今日皇上把礼送,拒礼门外理不通。”王朝把诗拿给包拯。包拯在原诗下边添了四句:“铁面无私丹心忠,做官最怕...
文物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记忆。丰富的馆藏文物应该如何服务于公众?如何让文物中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人心?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,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方正出版社联袂打造的《文物中的红色基因》丛书,从建党时期着笔,循着中国革命、建设、改革的进程,在馆藏革命文物的引领下,娓娓...
(图为李可染《昆仑雪山图》) 一 千里岷山,山林葱郁,顶缀白雪,宛若一条虬龙,上接陇右,下连巴蜀。千百年来,为人迹罕至之地。1935年9月,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,出现在这潜藏着诗情画意的崇山峻岭之间,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。 这支队伍名曰“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”,是由红一方面军第一、第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。遵义...
访贫问苦(国画) 王银生 作上图和下图分别为焦裕禄手稿扫描件(部分)。 焦裕禄有两份珍贵的手稿。一份是《杞县一区谢砦乡第一步工作报告》,共14页,约5600字;另一份是《杞县一区谢砦乡地主站队强化专政情况的报告》,共8页,4100余字。这两份手稿均写于1952年11月,记录了30岁的焦裕禄在杞县谢砦乡(今邢口镇)开展土改复查等工作的点点滴滴...
《手镜》原为清代王士禛写给其三子王启汸的一本小册子。王士禛,字子真,号阮亭,别号渔洋山人,世称王渔洋,山东新城(今桓台)人。其为官45载,历经顺治、康熙两朝,宽政爱民,清正廉洁,政绩卓著,是名载史册的清官廉吏,深得百姓爱戴,被康熙皇帝赞为“老成忠厚,人品学问俱佳”。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,王启汸赴任唐山知县。时任户部左侍郎的王...
我国古代家教家训肇端久远,其中清代张英所著《聪训斋语》影响甚远。张英通过言传身教及所著《聪训斋语》的影响,逐步形成了为人称道的“江左第一家风”并为后世传承。 张英(1638—1708年),字敦复,号学圃,安徽桐城人,康熙六年中进士,钦授庶吉士,后担任经筵讲官,成为清代入直南书房的第一批官员。他先...